教师空间

办一所人人有好奇心、个个有创造力的创想学校!

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孟亦萍的项目研究方案


项目名称: “语文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混合学习”实践探索                                 

(一)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的个体语言经验和个性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方面的关键内容。

单元设计: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的单元教学设计。这里的“单元”与原来的教材内容单元有所不同,最大的差异在于划分单元的依据不只是内容,而是立足语文素养,整合单元的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教学单位。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

真实情境:指向的是“情境学习”,是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展开学习、提升素养的方式。主要指的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语言基础,选择或创设一个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又与学习文本相切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进行学习。

混合学习: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或学习理念,是指恰当结合传统学习手段和“互联网+”在线学习手段的学习方式。是根据学习的流程和学习的活动,提供线上线下的学习工具、资源、支架、路径等支持,提供线上学习评价和数据分析。同时,考虑不同的技术环境,支持多种教学互动系统,支持多终端学习。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关于“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

     核心素养的教育时代已经到来。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普通高中新版课程标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整合学科核心观念,精选与重组学科内容,倡导学科“大观念”“大过程”与“大主题”的教学,摒弃长期以来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做法,提倡单元设计,这对教师的教学思维和习惯做法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2015年12月2日,全国第十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上海市新浦区实验学校举行,主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这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普陀区教育局联合主办。与会者就其概念、意义和实践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和基本诉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做了《单元设计: 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的精彩报告。他认为核心素养是当今国际教育界的潮流,“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课时计划”这是环环相扣的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我们要理解单元设计的价值和作用,也是课时开发的背景条件。

对于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上海普陀区做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新普陀小学进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单元“学.链”设计研究》,借助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再次审视学校课程,并把课程的再构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DNA,逐步实现从满足标准向满足需求的全面转型。

单元设计不是单纯知识点传输与技能训练的安排,而是教师基于学科素养,思考怎样描绘基于一定目标与主题而展开探究活动叙事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创造优质的教学。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学会单元设计意味着教师作为专家的学习与成长。倡导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应当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研修的重心。

关于“真实情境学习”:

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让·莱夫(Jean Lave)教授和独立研究者爱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于1990年前后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知识的意义连同学习者自身的意识与角色都是在学习者和学习情境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过程生成的,因此学习情境的创设就致力于将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意识、完整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性任务重新回归到真实的、融合的状态,由此力图解决传统学校学习的去自我、去情境的顽疾。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讲师陈慧娟在《情境学习理论的理想与现实》一文中写到:任何一个新的教学理论或学习理论的发展,是让学习产生戏剧性的进步以及让教育开创崭新观点的关键。情境学习的观点并不否认传统教学观的贡献,只是企图弥补行为论与讯息处理理论的不足——忽略情境、活动、社群与文化脉络对知识学习的影响,以及学习者的心灵状态,为学习的本质提出了更广泛的看法。

学科专家们普遍认为,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所“获得”的学科知识或技能,之所以无法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关键就在于学校学习活动所依存的情境被过于人为简化和抽象,缺少和现实生活的链接,因此,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必须要依托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生活情境。

语文学科命题组在其测试报告中明确提出:“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因此,学生开展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学习活动应该在真实、富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脱离了情境,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容易成为‘做题目’,而不是‘完成任务’。学习情境越真实,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越容易激发学生言语实践的兴趣,越有助于学生呈现真实的言语实践能力。”

关于“混合学习”: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但它的理念和思想却已经存在了多年。Driscoll (2002)曾对混合学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她认为混合学习意味着学习过程可以是“基于Web的技术(如虚拟课堂实况 、协作学习、流媒体和文本)的结合(或者混合),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是多种教学方式 (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和教学技术(或者非教学技术)的结合,共同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如视频、CD-ROM、基于Web的培训和电影)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是教学技术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人们对网络学习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 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此课题是根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按照单元教设计学的思路,充分发挥主题单元的作用,选择和创设真实可感的学习情境,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和多样的学习活动。坚持教、学、评一致,将评价嵌入学习过程之中,通过进阶学习和评价,逐步全面落实标准和教材要求。积极推进基于互联网环境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学习,引领语文教学的变革。

1.有助于整合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形成核心观念。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他对观念的理解,即“观念将引导和组织更深层的观察、记忆和实验,在学习中起中介性而非终结性的作用”。学生学习新概念,必须与已有经验和知识建立联系,并加以改造、整合、运用,最终才能内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指向素养的语文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则要求教师具备全局眼光,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以模块化的形式统整教学内容,考虑前后课时之间的关联、不同课时在单元中的作用,以及知识的育人价值,关注通过知识学习在学生身上能够留下来的东西,这种留下来的东西就是核心观念,就是素养。

2.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核心素养是个体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重要观念,这些品格、能力、观念不可能直接传递,学生只有在尽力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因此,“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混合学习”实践探索,就是基于互联网+背景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项目式学习、问题式学习的过程中,语文学习的兴趣与需求得到考虑,他们具有更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和机会,学习方式因而由被动机械转变为主动灵活,整齐单一变为个性多元。

3.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混合学习”,要求教师跳出孤立的、琐碎的知识点,立足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整合相关内容,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单元学习任务,从课程的视角思考教师“为什么而教?到底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学生“为什么而学?怎样才能学会?学会了没有?”等问题;引导教师站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的高度,从学科的本质或育人价值去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促使教师课程意识、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语文的感情,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互联网+时代课堂的真正转型。

3.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通过课题研究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测评方式,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

 

研究内容:

1.对“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混合学习”的理性思考和文献研究。

通过收集材料、学习理论、问题研讨,深入研究“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混合学习”的基本理念、目标内容和路径方法,形成本校的认识和话语。

2.开展“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混合学习”实践研究。

根据本校师生的具体情况,开展“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混合学习”的实践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形成“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混合学习”新范式,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3.依据课程标准,构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

任何一种素养的形成都与日常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了解素养在怎样的活动中形成,形成的表现是什么,在哪些活动中体现出来,就可以对素养检测。因此,我们要研究如何通过进阶学习和过程性评价,逐步全面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新的测评理念,采用新的测评技术,线上线下结合,改革现行单一分数评价和经验评价的方式,通过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和反馈,全面、精准、及时地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改进。

研究重点:重点研究内容的2、3两项。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1.加强组织领导。本课题是推动语文教学方式改革、教师树立素养意识、课程意识的重要工作。将一方面选择科研骨干组建课题核心研究小组,具体负责理论研究、编制方案、专业培训、示范引领和总结提炼。另一方面将加强行政推进,根据设定的研究内容,分工到相关处室,制定计划,落实责任,带领全体教师积极行动。

2.加强研究策划。以课题核心组为主体,在文献研究、经验总结、专题研讨的基础上,在探索“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混合学习”目标引领下,分工研究制定本校的具体的实施方案。

3.加强专业引领。组织课题组成员、邀请有关专家,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全体教师的专业培训和业务指导,帮助广大教师明确改革目标,提高思想认识,掌握操作方法,引领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行动,勇于创新。

4.加强实践探索。积极付诸行动,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组织和指导教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革创新。

5.加强总结提炼。及时总结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成果与经验,包括研究成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的经验与成果,也包括引领教师及时总结提炼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中形成的认识和经验,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展示交流活动。

 

研究过程:

计划三年时间完成,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将分下列3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年1月—2018年2月)。学习有关理论,起草课题设计,成立研究组织,构建研究网络,并对全体教师进行初步的动员和培训。以课题核心组为主,根据研究内容,分工协作,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同时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专业培训活动。

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18年2月—2020年1月)。根据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和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和创新,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经验进行理论分析,总结提炼,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化研究、行动跟进,在具体行动研究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0年2月—2020年6月)。对本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成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形成完整的文本材料,既做好结题鉴定准备工作,又在今后的工作中推广应用。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收集、研读有关文献材料和经验介绍,对“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混合学习”等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分析之前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与经验、问题与困难,以及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继续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2.行动研究。组织和指导广大教师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研究,在行动中学习研究、改革创新、总结反思,不断修正、完善具体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逐步总结、提炼,形成研究成果。

3.调查研究。对本校当前的语文课题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在研究过程中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调查分析,以及时总结成果与经验,发现问题与困难。

4.范例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将从教师开展的课堂教学中选择案例,作为研究范例,进行分析和实证研究,从中分析规律,提炼经验,形成“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混合学习”范式。

5.对比研究。由课题组成员分工负责,选取平行班的不同班级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对他们采用不同

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后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记录,跟踪分析。

6.经验总结。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

论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