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空间

办一所人人有好奇心、个个有创造力的创想学校!

《牧童之歌》

一、创设情景,感受新疆音乐的鲜明特征。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教师身着维吾尔族服饰,带领学生随新疆音乐跳舞进教室,投影仪同步显示天山、草原的背景)。

师:同学们,进教室时播放的歌曲是哪个民族的?能否想大家介绍介绍你所了解的新疆(学生畅所欲言)

2、图片展示,进一步感受新疆的民俗文化。

师:百闻不如一见,那就让我们一起随着美妙的音乐走进新疆!

(多媒体课件展示反映新疆风土人情的录像。)

3、探索手鼓的打法

教师轻轻地敲响手鼓,并提出问题:这是什么乐器?

师:手鼓是新疆人民唱歌跳舞时最常用的伴奏乐器之一,谁会打手鼓?

(小组交流手鼓的打法,每组派代表师范。)

教师介绍手鼓的打法。

(部分学生用铃鼓代替,部分学生拍手或拍板凳。教师弹奏《牧童之歌》,为学生伴奏。)

二、歌曲教学

1、导入歌曲,师:刚才的音乐美么?这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新疆民歌——《牧童之歌》,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仔细听,歌中唱了些什么内容(天山、草原、牧童、马儿)?

2、范唱歌曲

3、介绍天山

在《牧童之歌》伴奏带的音乐声中,师生观看天山的风景录像。

师:天山是一座著名的雪山,山顶上的天池更是闻名于世。天山上的雪融化后成为甘甜的水流向山下的草原,哺育了草原上的牧民,滋润了美丽的草原。

4、学生跟琴轻唱。

5、师生共同朗诵歌词。

6、师生共同轻声唱词。

师:你们觉得什么地方比较难唱(连续附点处)?

采用对比的方法,解决难点:教师范唱第九至十二小节(没加附点与加了附点两种),进行对比。

7、歌曲的处理与表现。

(1)启发学生自主地处理歌曲:怎样体现牧童欢快的心情(学生讨论)?

(2)尝试各种方案(歌曲的情绪处理;强弱处理;演唱形式的处理等。如一部分同学唱,一部分同学拍手或用打击乐器伴奏。)

(3)师生共同评价:这一活动采用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从小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会关注、欣赏他人。

三、欣赏《牧童短笛》。

1、导入。师:《牧童之歌》抒发的是一个新疆的牧童的情怀,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段音乐。听一听,这段音乐中的小牧童生活在什么地方(出示江南水乡牧牛图)?

2、初听。师:音乐分为几段?情绪有没有变化?能否根据音乐编一个小故事?

3、欣赏第一段。出示歌谱,在长音处暗示学生拍手。

师:刚才我们在每一句的长音的地方用拍手的方法表示,你们还会用哪些动作表现(学生边听音乐边创造性地做动作)?

4、复听第一段

5、出示童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启发学生为乐曲起名字。

6、揭题并介绍贺绿汀和《牧童短笛》的影响。

7、比较听赏《牧童短笛》与学唱《牧童之歌》的不同感受。

四、小结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通过音乐了解了生存在不同地方的两个牧童,感受了牧童的生活,现在让我们也来学做一次小牧童,骑上马儿去放牧。

大家边唱《牧童之歌》,边做骑马动作律动并离开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