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空间

办一所人人有好奇心、个个有创造力的创想学校!

《石头》班本课程

课程名称

石头

开发教师

张玲丽、何勤

适用年级

(或对象)

三年级

总课时

6

课程类型

授课制

课程背景

 课程缘起

 (一) 源于《万物简史》系列书籍的启发思考。

《万物简史》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著作,书中《敲石头的人们》一章提到了石头产生的成因更让我们感到科学家们追求和探索真理的高尚情怀。

(二)源于“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的理念指引。

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坚信行动就有收获在“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的理念指引下和孩子们纷纷开设了属于自己的专有课程。

(三)源于对“儿童立场”的回应与呼唤。

有一段时间发现孩子们拿着操场边捡的石头聚在一起说着什么,“静静地听,它会发出什么声响?这石头是怎么来到我们校园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讨论,在那时就在我心中埋下了开设这门课程的种子。

 

课程目标

 

中年段

行为取向性目标:1、结合创业课程培养孩子们的诚信品质、语言沟通、理财意识等素养。

2、通过石头课程的开展培养孩子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中国文人大朴无华的齐物精神。

生成性课程目标:1、结合大量关于石头的文学艺术形式让孩子们能充分感受到中国的石文化。

2、通过上网查阅、书籍资料获共同研究了解石头的成因,知道常见的石头名。

表现性课程目标:1、鼓励孩子们根据石头的自然形态和颜色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或造型。

2、通过石头艺术作品的创作激发孩子们表演创作的热情,以及对艺术作品精益求精和追求“真、善、美”的高尚情怀。

 

 

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具体内容第1课时石头启蒙第2课时探秘石头第3课时戏说石头第4课时石头绘画第5课时石头常识课第6课时石头文学课

 

课程实施

1、《石头启蒙课》

分享诗歌、绘本、游戏等。

2、《探秘石头》

从科学角度了解石头起源、分类、软硬等物质属性

从历史角度解读石头文化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和演变

从地理角度通过呈现“中国长城、亚历山大灯塔、埃及金字塔、希腊神庙”四大奇迹的资料提问这些建筑的作用是什么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3:《戏说石头》

通过模拟体验创设故事情境最大限度释放孩子的天性,锻炼即兴表演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关于远古部落石头崇拜的演绎,阐述在世界各地确实存在像新西兰这样的国家就有对石头神崇拜历史。通过表演体验了人类文化的神秘。

4:《石头绘画》

从敦煌壁画引入,讲述洞穴画、岩画等多数形成于人类艺术的启蒙期,引发孩子对远古先民对自然、宇宙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再现,激发创作热情,并针对不同画的类型选好石材。

以贺兰山岩画等远古作品为例通过作品的呈现首先带着孩子解读作品图案的内容并积极鼓励孩子们模仿和创造,按照自己的想象随意勾勒。

5:《石头常识课》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寻找最美石头”的活动,积极鼓励孩子父母吃一回石锅鱼,石板烧烤,感受一下石头的味道;和父母一起做一串石头项链,了解“石头记”品牌历史和文化。

6:《石头文学课1》

以《女娲补天》、《西游记》、《红楼梦》等故事为载体和孩子们共同研究三个神话,一块石头,这中国最古老的文学意象。

《石头文学课2》

通过解读《诗经·小雅》中的《鹤鸣》:“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等诗句让孩子们了解这诗中包孕了大朴无华的齐物精神,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石都有生命。

《石头文学课》

通过研究解读“海枯石烂 滴水穿石 石破天惊 坚若磐石”等一系列成语。在这样完整的课程中,孩子们处于一个多维空间内,精炼地表达时间的恒久。

课程评价

一张行为地图:为了进一步明确课程的主体性、完整性、科学性原则,也根据儿童的成长需求、学习兴趣、活动方式、价值观念课程伊始我们就会从石头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给孩子们提供一张行为地图,上面既会围绕石头课程5个版块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说明也有学习愿望图谱孩子们可以把自己最想知道学习欲望最强的那一部分在地图上表达出来并根据本地图做好课程要求的相应准备。

两套学习指南:我们从教材融合的角度重组石头课程教材,并制定相应的习材,在“遵循整体原则、多种版本融合、单个主题统整”的背景下形成石头课程学习指南。让学生对自己本学期所学知识有清晰的目标对学习内容有详细的理解,为儿童的“学有所得、学有所识、学有所用、学有所创”提供保障。

三张鉴定证书: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实践,我们期待通过石头课程的实践,真正实现儿童个性和能力的多元发展,创造与寻找适合儿童个性和能力的教育。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我们会从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对不同年段的学生学习成果进行鉴定,鉴定级别分为璞石级、金石级、灵石级,通过这样类似“考级”的评价形式,让每一阶段的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都能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所检测,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