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综合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 课题列表 > 教育科研 > 综合课题 > “有光书院”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实践建构与研究 > 课题动态

有光书院|教师共读 经典润泽生命,回归育人本真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雷上志  发布时间:2021-12-01  浏览次数: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六年级组的老师们在工作之余,每天都会抽出自己的休息时间进行读书学习,在教育经典《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寻找教育的真谛,获得教书育人的技巧,反思自己在与学生实际相处中遇到的问题,在探讨分享中不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日益深化的智力发展和情感发展是少年期的特点。无论就反映客观实际现象的领域来说,还是就思维过程的性质来说,少年的思维都上升到一个较高的阶段。情感生活与智力的联系虽然还不够牢固,但是比学龄初期更为深刻:对情感(特别是与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相联系的情感)的有意识性有了发展。

在认识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属性时,少年不仅注意那些明显的、易见的、作用于感官的属性,而且注意那些隐蔽的、不易觉察的属性,并且他们更多地是对后一种属性进行思维的分析。这一特点既表现在少年的兴趣上,也表现在他们的志向上,而特别重要的是,表现在他们的积极的活动中。
我们曾把同一试验反复进行了几次:把一幅描绘重大历史事件的图画分别拿给7—8岁的儿童和13—15岁的少年看,讲解了图画的内容。在第一种情况下,学生对画家所描绘的东西的感觉属性表现出最大的兴趣,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学生则注意到引起某种运动、状态和斗争的内部动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教师心中也有不同的教育解读。

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我们分享感悟和体会。

李芬老师:

曾经断断续续地读过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教学的一些文章,那时都是囫囹吞枣、走马观花似的浏览。如今,当我再一次静静地重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内心不尽感概万千,受益匪浅。教书很容易,教好书却很不容易,要把教书当作事业做,教好书育好人,就必须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有智慧,善思考,做教育的有心人。

从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自认经历丰富,经验却贫乏,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的事情,自己也曾遇到过很多,却从未有他那么深刻的认识与思考,更没有教育家那种对于教育的执着精神和对学生的关注情怀。有人把做教育比作绣花,一针一线都必须细致细心,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关注学生的智力开发,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的第72条建议《少年时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作了详细分析和精辟论述,我反复读了两遍,头脑中产生强烈碰撞。

我们都知道:当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生普遍厌学,可是多数老师用责怪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用厌弃的心态看待学生存在的问题,有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替学生考虑过呢?“如果我们要减轻学生(譬如八年级)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他要求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在九年级和十年级,学生所阅读的东西,则应当比要求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多45倍。我们语文老师这样做了吗?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把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决定教育观,新的教育观念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拓宽学生阅读空间,加大阅读信息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有效落实常规教学环节时,适当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如:建立教室图书广角,给学生推荐精品美文,举办读书演讲活动,开展通读古诗文竞赛,播报时事新闻,编写手抄报,走进名人名著等诸如类似語文活动,都是为了储备学生阅读信息量,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的,也是我们作教师的分内职责。当然,在开展这些教学活动时,要求老师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素材积累,在日常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用心去完善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安排与过程,活动结束后要有总结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93条建议《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尊敬的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为了孩子们的幸福,也为了千家万户的幸福,我愿坚守三尺讲台,教幸福的学生,成就快乐的自我,做教育的有心人。

周小桔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当它进入到我们学生的精神生活时,它将成为伟大的教育力量。要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拥有充实的人生,劳动教育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一项。

书中第6667条建议,谈到了劳动对于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学习和劳动结合,在干活时思考,在思考时干活,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读到此处,我深以为然。正如一句话所说: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在任何一项,哪怕是简单的劳动中,也充满着丰富的智力因素。通过劳动,让学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尝试自己的禀赋和能力,在具体的事情中表现自己的爱好,满足少年们多种多样的兴趣和要求,可谓是一举两得。

时代变了,再让我们像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一样,带着孩子们去组建育种小组、园艺小组、养蜂小组、机械化小组等是无法实现也不可能推行了。那么现下这个阶段,我们该如何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呢?做为一名普通教师,我想还是从平常的小事入手。
 1.在课堂上增加动手实践活动
比如在科学课上,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得出结论,获取知识,远比通过教师口授更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课余时间,还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制作比赛,如高空取物、航模比赛、社会实践报告的作文赛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在课下动手动脑,发明创造。当他们完成自己的作品之后,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劳动过后的成就感与幸福感,而这种积极的体验,也会无形中刺激学生的智力。又比如美术课上,不仅仅只让学会在纸上绘画,可以增加一些手工制作、剪纸、插花等艺术形式都可以引入我们的课堂,在动手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协调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情趣,陶冶情操。
2.在班级里设立劳动区
良好的教室环境,有益于师生的身心健康。通常,我们都会用一些绿植、花草来装扮我们的教室,那么教室里的花草管理就是让学生得到劳动锻炼的一个绝好时机。由班主任牵头,划分管理小组,责任到人。学生自主管理,按期按需进行日常的浇水、养护。在这一较长的时间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盆栽植物,写观察笔记、写养护心得等。
 3.适当安排义务劳动

对于在校就餐的学生,中午可以安排学生轮流到食堂做义务劳动,帮助维持食堂秩序、帮助工作人员分发餐具、打饭等工作,通过自己的体验,感受劳动的不易。还可以安排学生主动帮助班级老师做一些简单的事务,比如分发作业、充当备课小助手等,既能在具体的行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也能看到老师在课堂背后所做的工作,感受工作的意义。

读书之终极目的在于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将劳动教育深入贯彻到日常的工作中去,不断学习反思、勇于创新,不断去做出新的尝试。

唐丽敏老师: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今天读了第71条《教学方法问题》,任何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教学方法的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便于学生掌握新知。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向我们总结了两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一类是使学生初次感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另一类是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的方法。我自己的理解就是新授法和复习法,新授法中又有很多种方法,比如:演示法、观察法、演讲法等等。每一种方法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特点,随着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的不同,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小学阶段的教学是向儿童打开通往世界的第一扇窗户,既要向他们讲解、演示、说明各种事情,又要教他们怎样去做。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一般采用演示法、实验法、讲授法、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讲解是学生获得表象的最直接的方法,演示操作是学生获得经验的最好方法,在观察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思考抽象概念的含义。至于的成效取决于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创造性的运用,取决于许多细节的灵活变换,而这些细节则受着具体环境的制约,无法在教学论理实现加以规定的。实践之所以是理论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正因为在实践里才能展示出理论的全面的多面性。

万祎老师:

最近在阅读《教师的建议》收获颇多,特别是第72条《少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让我对教学和学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学生的兴趣常常远远超出学校教学大纲的范围。这时候,对少年产生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应让他悬而未决。这一点,对我们的数学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它不仅影响着他们对脑力活动的兴趣发展,也影响着学生的整个精神面貌。 教学中只要遵循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肯定是属于学生的。教学之道就是按规律来进行,而其中的道就是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而要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设计科学有效的问题,让学生时时感受智力活动带来的快乐,保持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精神得到真正的发展。

武娟老师:

我认真学习了这第70条建议。在深入浅出的字里行间中,我明白了他所谓的超大纲,其实就是让我们教师要有一个教育原则,那就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应当达到他力所能及的成就。不允许那些天赋高,有才能的孩子在低于他们的能力的水准下进行学习。在我们现在的学科教学中,培优补差是我们必做的,而这70条里所说的鼓励学生超大纲应该属于培优的范畴。我想强调的是作者随后强调指出的,鼓励那些天赋高、有才能的学生超大纲,是能够防止差生学业落后的有效途径!我想,这是应引起我们重视的。反思我们目前的培优补差,是课堂上多?还是课后多?我们在培优和补差的时候,有没有把他们作为个整体来看?我觉得在作业的布置上应该给出难度不一的方案,让学生都有可能挑选他力所能及的题目去做,形成挑战难题的氛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吴凯老师:

最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 书,其中:用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才能,给我很深的启发。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深处,为什么在苏维埃社会生活里学生的才能能得到发展,而我们同样是从事教育的,为什么却做不到、做不好呢?究其原因是他们的目标明确:学校里不应该有任何一个毫无个性的孩子,即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没有任何东西能使他激动和向往,学习数学公式也好,学习抒情诗也好,都带着同样冷漠的态度的学生。我们努力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从入学以后的最初几天起,就着迷一样东西,就爱上一样东西,使他能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才能,使他形成一定的生活志趣。

再想想我们,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只是让学生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到考试时能把学到的知识答到试卷上变成分数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想想我们的作为也很后怕,我们到底培养了多少人才,培养了几个方面的人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吗?尽管现在素质教育的力度在不断增加,但我们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站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十字路口感到茫然若失,即使作了一些素质教育的工作但没有经验,也做得不扎实,也无从检测素质教育工作有哪些取得成效,有哪些没有成效。就这样我们一直在茫然中前行。

我发现有这么一个现象:凡是自理能力特别强的孩子干什么都很麻利,就是不喜欢学习,这大概是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创造的才能,没有发现并点燃他们创造性的火花所致吧。

为了使孩子们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才能,我们应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称职的教育工作者。

读书过程中,每位老师用文字记录下阅读的感悟。墨香伴书香,使我们的阅读更富内涵,更有韵味。

愿你飞向向往的生活

与书籍携手同行,开启崭新的心灵之旅。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我们的课堂将充满智慧。洒下教育的一路书香,走出更为厚重的教育人生。


撰稿:六年级组

编辑:耿佳玮

审核:潘香君